2016/12/04 金科玉律 馬太福音7:1-12 何志強牧師

Post date: Jan 17, 2017 8:40:47 AM

 「所以無論何事、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、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。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」(太7:12)律法與先知的道理就如同聖經中的金科玉律。金科玉律原是形容法令條文的盡善盡美,現在比喻必須遵守,不能變更的守則信條。這金科玉律總結了第二部分--愛人,並且回應了耶穌整篇講道的內容(太5:17-7:12)。耶穌曾經教導門徒第一部分--愛神--與天父的關係、禱告、對天父完全依靠及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。

一、善待別人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愛人

    我們善待別人,目的不是為了期待別人也要善待我們。這乃是耶穌要門徒學習律法和先知的總綱--愛神與愛人。我們可能以為自己愛神,但是在愛人的事上卻是缺乏,才發現原來我們不夠愛神。我們也可能以為只要夠愛人,那麼就代表了我們愛神,但是才發現原來我們不夠愛神,因為愛人只是為了得到人的讚賞。人與人之間的問題,大多都是出於缺乏愛。若不是從神而來的愛,人不可能有足夠的愛來愛人如己,又如何談先對別人好。我們善待別人是我們學習愛人的開始。

二、公義與憐恤的量器幫助我們學習愛人

    憐恤人的蒙神憐恤(太5:7),饒恕人的蒙神饒恕(太6:14),而論斷人的被論斷(太7:2),論斷人的最大問題,就是人篡奪神的地位,在不自覺的當中,自己變成了神來宣判人的罪,並且吹毛求疵的要求挑剔別人。我們容易落在這樣的光景:用公義對待別人的惡行,而用憐恤對待自己的過失。我們用公義的量器對待別人,我們也會被公義的量器檢視,那時,我們可以站立得住嗎?大衛犯了姦淫罪,並且設謀害死了烏利亞,奪了他的妻子,當年拿單有智慧的用比喻說出大衛的問題時,他卻非常憤怒比喻中的人,卻是沒有想到那人就是他,而感到又尷尬又羞恥。

三、用別人喜愛的方式學習表達愛人

    孔子說:「己所不欲、勿施於人」,這是推己及人的道理。(太7:12)這裡的金科玉律表達的是:「己之所欲、施之於人」。然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,男女內心的期待與喜好不盡相同,推己及人的思考方式,就會產生很多誤解甚至衝突。如果我們送可愛的小狗給一個不喜歡狗的人,問題就出現了。我們要懂得對方的需要及喜好,用別人喜愛的方式來學習愛人。耶穌知道門徒的不足,叮囑他們遇到任何的難題,可以祈求及尋找天父的幫助。天父不會以類似麵包的石頭來代替麵包,以類似鱔魚的蛇來代替魚,來回應祂的兒女。祈求的就得著,尋找的尋見,叩門的就給他開門。所以我們遇到學習愛人的功課上有困難時,不要忘了要來到神的面前來求幫助,天父是樂意來幫助我們每一個屬祂的兒女。